南投廳的街庄整併在明治36年進行,台中廳的街庄整併在明治35年進行
由於街庄整併的資料僅有一般行政區,在水里鄉郡坑、信義鄉沒有這方面的資料。
集集的街庄分佈在林尾至柴橋頭之間,現今的水里只有社仔、嶺腳、水裡坑三庄,清水溝一帶街庄聚落沿著清水溝發展。
這三張圖也印證漢人由西而東入墾內山的方向。
其中清水溝和水里龜仔頭、牛轀轆的資料來自明治三十六年由《斗六廳報》所公佈的派出所管轄區域而得。
從五張圖來看,台中盆地端的平原帶是聚落最多的地方,也就是沿著貓羅溪(烏溪)發展。
在山坡地部分,比照八卦山由北而南聚落分佈,芬園八卦山與平原帶間的幾個「坑」都有聚落,南投的平原帶與八卦山之間卻沒有位於「坑」的聚落,再往南到了名間台地區,聚落的分佈就更多了,甚至多過平原一帶。
由1920年的『五萬分之一地形圖』來看,南投八卦山與平原帶的坡度最陡,其次的是芬園,名間台地區最緩,似乎可用地形來解釋八卦山一帶聚落分佈現象。
中寮的聚落分佈依然脫離不了水系的分界,在中寮更重要的還有「坑」的地形因素,多山少平原的地理,讓這裡各聚落間劃分得更為明顯,也不像平原帶的聚落容易連成一氣而成為相同名稱的大聚落。
最後,這些圖是我使用街庄整併資料加上台灣堡圖地域標出各街庄的大致位置。在明治版的台灣堡圖裡聚落數不只這些,各點的聚落規模也不一樣,有些聚落是堡圖上找不到名字的,只能使用其他資料來比對找出可能的位置。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
《臺灣地名辭書》
《臺北縣.臺中縣行政區域街庄社名》
明治三十四年《苗栗.臺中.彰化.南投.斗六廳報》
明治三十五年《苗栗.臺中.彰化.南投.斗六廳報》
明治三十六年《苗栗.臺中.彰化.南投.斗六廳報》
明治版《臺灣堡圖》